今天,本报把国家“八六三”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原所长蒋新松的事迹推荐给广大读者,一方面是为了表达我们对这位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的哀思与怀念,一方面是希望他的精神和品格能够得以发扬和光大。
读过他的事迹,大家一定会发现,蒋新松不是一位普通的科学家,他是科技界的一位帅才,是一位能带领和组织队伍去完成战略任务的出色的指挥家。他一头联着国际,一头系着国情,因而胸怀宽阔,高瞻远瞩,准确地把握着时代的脉搏,使科研的选题、立项、研究、开发都能紧密联系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使自己的本职工作与国家的大局结合起来。为使“八六三”计划能为我国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和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服务,他从战略角度提出了发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一系列设想,力主把发展CIMS技术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结合。他对“八六三”计划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许多技术路线的建议和决策,以及对具体科研项目的管理和指导,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性建议,并与众多从事“八六三”计划的专家一道,闯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动化发展道路。
当前,科教兴国已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我们不仅需要千千万万在专业领域有很深造诣、能够攻克科技难关的战将,而且也需要一大批像蒋新松那样的目光敏锐、观念超前、能力出众的帅才。蒋新松曾说过:“发展现代高技术是一个群体行为,那种建筑在少数发明家基础上的科研时代早已结束,因此,必须抓人的集成。”他这里所说的“人的集成”,就是指多领域、多学科的科学家要能在统一指挥下团结协作,优势互补,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战略指挥家的角色显然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一般科学家所不能取代的。这种战略科学家不仅要有广博的科学基础,而且要有超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组织领导才能。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这种战略科学家的作用远在一般科学家之上。本世纪40年代,美国在实施曼哈顿计划时,包括费米、玻尔等在内的一批国际知名度极高的科学家都参与了原子武器的研制。然而,美国科技界普遍认为,在曼哈顿计划中起作用最大的是奥本海默。这个没有承担任何具体课题,甚至没有画过一张图纸的奥本海默,为什么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呢?就是因为他团结了一大批科学家,成功地组织领导了整个计划的实施。他的这一作用,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
我们常说,世界科技的竞争表现在人才的竞争。这里所说的人才当然包括战略指挥人才,因为这种人才,能率领浩浩荡荡的科技大军去抢占战略制高点,掌握科技竞争的主动权。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希望科技界能涌现出更多的蒋新松式的战略科学家。这是时代的呼唤,是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必然要求,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条件。
我国有1800万科技人员,人才荟萃,学科齐全。这是一支庞大而富有生气和活力的队伍,其中既不乏能够攻关破隘的猛将,也不乏能够统兵作战的帅才。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相信,新的科技革命既然在期待着战略科学家的出现,这场革命也必然把具有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的人物推上舞台。时势造英雄,这正是历史的辩证法。